1.孝义有什么名人牛人

2.孝义2023年中考分数线

3.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的例子(除了罗斯福下令猎杀狼,最后破坏了生态环境的例子

孝义天气预报实时_孝义天气

吕梁市辖1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2个省辖县级市,分别是:离石区、岚县、临县、兴县、文水县、中阳县、方山县、柳林县、交口县、交城县、石楼县和汾阳市、孝义市。

吕梁市简介:吕梁介于北纬36°43'~?38°43',东经110°22'~112°19',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东西最大宽度14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20公里,周边界限总长954.3公里。吕梁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部紧邻太原市、晋中市,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南部、北部分别与临汾市、忻州市接壤。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5%,耕地面积788万亩。

11年5月,组建吕梁地区,2004年7月,正式撤地设市。现辖1区(离石)2市(孝义、汾阳)10县(交城、文水、兴县、岚县、临县、方山、柳林、中阳、交口、石楼),161个乡镇、街道(81镇、67乡、13个街道),总人口383万。

吕梁市气候分区

吕梁市地形复杂,气候各异,根据农业气候和气候条件,全市可分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①晋西丘陵——春轻旱,夏微旱农业气候区

主要包括吕梁山西坡临县以南的离石、柳林、石楼等地区。该区光热在吕梁市趋于中等状况,降水多集中在7-9月,降水强度大,多大雨、暴雨,由于坡陡沟多,垦殖过度,易发生洪涝灾害。春季温高雨少,土地裸露,多大风扬沙天气,春旱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春播工作。

②兴县丘陵——温和,春干旱,夏轻旱农业气候区

本区包括兴县和紫金山以北的黄河沿岸地区。主要气候灾害一是干旱严重,春季干旱明显;二是降水集中,强度大,多暴雨天气,水土肥流失严重,三是秋霜冻来的早,常因霜冻造成大秋作物减产。

③吕梁山区——高寒,春微旱,夏不旱农业气候区

包括吕梁山主体山脉,汾河上游河谷间山小盆地及部分高原、垣地等,北至岚县、南至交口。该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水热分布不协调,中高山区降水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很低。

④盆地——温暖,春干旱,夏轻旱农业气候区

包括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个平川县市的半山区。该区光热丰富,平川地区生长期长,灌溉条件好。主要气象灾害一是比较干旱,二是干热风天气多,影响小麦丰收,三是有时出现麦收期烂场雨,夏季暴雨大风造成高秆作物倒伏及秋霜冻等,均可造成农作物歉收。

参考资料:

吕梁市人民《行政区划》

孝义有什么名人牛人

1.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2. 关於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 (有分加喔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3. 善应孝母文言文的答案

赵善应孝母

原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居饶之余干县。父善应,字彦远,官终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家贫,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尝之。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傍,闻雷犹起,侧立垂涕。既终丧,言及其亲,未尝不挥涕,生朝必哭于庙。父终肺疾,每膳不忍以诸肺为羞。母生岁值卯,谓卯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闻四方水旱,辄忧形于色。江、淮警报至,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会宴,善应怅然曰:“此宁诸君乐饮时耶!”众为失色而罢。故人之孤女,贫无所归,善应聘以为己子妇。有尝同僚者死不克葬,子佣食他所,善应驰往哭之,归其子而予之赀,使葬焉。道见病者必收恤之,躬为煮药。岁饥,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饲饥者。夏不去草,冬不破坏,惧百虫之游且蛰者失其所也。晋陵尤袤称之曰:“古君子也。”既卒,丞相陈俊卿题其墓碣曰:“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传》)

译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居住在饶州余干县。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职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性格纯朴孝顺,父亲生病时,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药给父亲吃。母亲害怕雷鸣,他每次听到雷声就披衣到母亲房间陪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从远处回家,随从们将要扣门,赵善应于是阻止说:“不要吓着我母亲。”他露天坐在门外到天亮,门开后才进家。家里贫穷,几个弟弟没做新衣服他就不敢制新衣,弟弟们有新衣但未穿他也不敢穿,一个瓜果这样的小东西必定大家共同品尝。母亲死后,赵善应哭得吐血,身体瘦骨伶仃,终日伏在灵柩旁,一听到雷声就起来,侧立在灵柩旁流泪。丧事已经结束了,一讲到他的母亲,未曾不流泪的,母亲生日那天,他必定在庙中大哭一场。赵善应的父亲死于肺病,他每次吃饭不忍心以各种肺为食物。母亲的生辰正值卯时,视卯兔为神,赵善应终生不吃兔子。他听说四方水旱灾害,就会忧形于色。江淮地区传来敌人入侵的警报,他就为这流泪,数日不吃东西;同僚宴会,赵善应不悦地说:“这难道是各位、饮酒之时!”大家深感不妥而罢除了酒宴。故人的孤女,贫困无家可归,赵善应把她聘为自己的儿媳妇。有个曾与他是同僚的人死了家人无力埋葬,其子到另处受雇求食,赵善应跑去哭奠,并把他的儿子带回家又给他钱,让他葬父。赵善应在路上看见生病的人必定带回家救济,亲自为他煮药。遇到饥年,每天早晚带领全家人省下食物的一半,给饥饿的人吃。赵善应夏天不除去庭院的草,冬天不挖土,怕百虫游荡及蛰身者失去其所。晋陵尤袤称赞他:“是古代的君子。”赵善应死后,丞相陈俊卿在其墓碑上题字为“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

4. 《孝子》文言文

原文: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

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译文:

(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与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亲有次生病,(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病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她)看见孝子哑,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那两个繁体字不认得,姑且这么翻译)。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5. 求《闵子骞孝顺》文言文翻译

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

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

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

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

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6. 孝敬公婆用古文怎么描述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7.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4.孟子曰:“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16.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2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7. 阮孝绪传(古文翻译)

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孝绪十六岁时,父亲死了,孝绪 *** 布衣,即使蔬菜有味道也吐了。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不会牵连到我们的。”竟然获得赦免。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被当时的名流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天监十二年,孝绪与吴郡范元琰一起被征召,都不 *** 。陈郡袁峻对他说:“古时候,天地闭合,贤良的人隐藏不露。现在世道清明,而你还躲避起来,可以这样吗?”孝绪回答说:“古时候周代的朝政虽然清明,伯夷、叔齐还是不厌弃摘野菜;汉代的世道虽然兴盛,黄石公与绮里季也不以在山林中生活而苦闷。做符合仁的事全靠自己,哪里在乎什么人世?何况我也不是古时候贤哲一类的人?”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绪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撰写有《高隐传》,上自炎、黄时代,下到天监末年,反复考虑,分为三品,共有若干卷。又在文章中写道:“至道的根本,其可贵之处在于无为。如果能体会这道的根本和行为的踪迹,领悟那或隐抑或显露的道理何在,那么,孔子、庄子的思想就能明白一大半了。”

孝义2023年中考分数线

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的例子(除了罗斯福下令猎杀狼,最后破坏了生态环境的例子

孝义2023年中考分数线为325分左右。

孝义一中是一所专业的高中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简介:

学生可根据中考成绩报考相应的高中、中专、技校等。中考要考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继续学习的潜在能力,高中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范畴,因此,中考既要坚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坚持考查学科能力。

学校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8700平方米,硬化面积19330平方米,有3栋教学楼、4栋学生公寓楼、综合办公楼、实验楼、科技楼、食堂、茶炉、浴室等。标准体育场占地36000平方米,配有全塑胶草坪,5000座大看台,大型电子显示屏。

“初心石”雕塑由大理石底座、花岗岩石刻、不锈钢屏风三部分组成,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用篆书镌刻“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八个大字,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颜色。

左边印章石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右边不锈钢屏风彰显了现代文化的灵动,一左一右,一阴一阳遥相呼应,寓意着青年学子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初心如磐,笃行致远的庄严承诺。

中考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中考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因为中考是一场重要的考试。准备好、准考证,这是中考需要准备的最基本的东西。中考需要准备必要的考试文具,例如笔、橡皮擦、尺子等相关的考试用具。

中考前不要乱用滋补品。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东西上,企图考试时“超常发挥”是不明智的。

切勿因天气炎热而过多饮用冷饮或者为防止打瞌睡而喝大量的浓茶和咖啡。

中考前夕生病不宜乱用药物。无论是感冒、发烧、头疼还是肠胃不适,都应该先请教医生,选择不会影响考试的药物为上策。

饮食尽量清谈,考试前最好在家里吃饭,以免饮食不慎给考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正式考试前,一定要先到中考考场看一看,以此来熟悉到达的最佳路线、计算中途所需的时间。有了这样一个“踩点”的过程,找错考场的可能性就很小。

行程中最好多留出一些时间,以防路途中出现意外。无论走路还是骑车,都要精力集中,速度适中,避免崴脚、摔倒等。

这两年陕西汉中、洋县发生的“清犬”是如此,2003年SARS时广东杀果子狸,2005年上海人拼命候鸟甚至乌鸦以“防治”禽流感是如此;2009年青海鼠疫发作,当地开始疯狂杀灭鼠兔、旱獭、家犬也必将是如此。人类就是这样,不停地把自己的过错,肆意而巧妙地转移到动物身上;人类总是这样,以为把所有的“疫源动物”杀光了,人类自身就高度安全了。

在动物主义者或者说动物解放主义者或者说在动物保护主义者看来,人类每一只动物的行为都等同于犯罪,不管是野生动物还是家养动物,不管是伴侣动物还是养殖动物。他们高调倡导人类不该消费动物,不该吃它的肉寝它的皮穿它的毛喝它的血,当然也不该戴它的牙齿制作的“项链”,不该饮用它的骨头泡出的酒,更不该食用人家繁殖后代的巢材(燕窝),更不能吃它游泳时的鳍(鱼翅)。他们幻想有朝一日人类会彻底放弃对动物的花样百出的利用方式,不仅不吃不喝不用不用作壮阳补精之品,而且不将其关在笼子里以“欣赏自然”,不压在石头上以求长寿。顶多画它们的像于纸上,录它们的音于磁带库中,识它们的形于自由天地里。

这个理想几乎尚未说出口就遭受到了世人的嘲笑。对于视所有动物为“经济”的中国人来说,不要说戒除对某类动物的是不可能消除的毒瘾,就是在杀戮这只动物时做到“人道主义”、考虑一下动物都难以兑现;不要说对自然界的某个“有害物种”进行精心的保护,就是对身边的猫狗都会时常涌起灭绝之心;不要说对远在天边近在湿地的丹顶鹤做些研究,就是对头顶上的虱子、脚底下的蚂蚁、眼前的苍蝇都不会产生一点点研究的兴趣。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精神”的裹胁之下,一旦发生那么一点点有可能威胁人类健康的“疫情”,那么,很敏锐的第一反应,就是对“疫源动物”进行彻底的消除、扑杀。

最年十多年或者说最近三十年或者说最近六十年来,由于草原退化导致鼠兔激增,人们把青藏高原大量存在且对当地生态系统健康异常重要的高原鼠兔展开了灭绝式杀戮,地毯式的、把鼠兔与牧民补贴挂钩、鼓励外来人口到当地杀灭鼠兔,都是极其流行且地道的做法,一直得到的大力吹捧和新闻界的如实呈现。后来,又发现旱獭这样的物种身上具有奇特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是鼠源的疫源动物之一,人类靠近它如果防护得不够,就可能染上鼠疫,因此,它是人类的仇敌,必须除尽除光而后快;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价值极高的动物,皮肉油全都可卖高价钱,于是,青海东部的农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青藏高原上去猎杀旱獭。对于当地来说,这是一举三得的事,一是除灭了疫源,保障了人类安全;二是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此有了个收取“猎杀旱獭培训费用”的正当理由,想杀旱獭很简单,交上培训费,就会给一张许可证充当“结业证书”;三是引进了“外来风险投资”,吸引了外地人口到当地充当发展经济的引擎。

这种由出于“政绩妄想症”而正派推动、高调宣传的做法,灭绝了旱獭和鼠兔,打乱了青藏高原的生态链,更加彻底地破坏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且一步步将其置于不可复原的悲惨境地中。而同时,藏羚羊、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藏原羚、棕熊、赤狐、藏野驴、狼的行为仍旧如沙尘暴般难以阻挡,贩卖猎隼、开车撞死白尾地鸦等行为持续“有效扩张”,于是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就随着野生动物的大量消亡而衰退。在这时候,为了所谓的人类安全,对旱獭再进行一次“网格式搜索”,无疑是要让这个物种彻底从地球上历史上消失。

其实,疫源动物从古到今都存在,而且过去比现在要多得多。要想躲避瘟疫,最理想的办法是让野生动物健康成长,同时对其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友好,与其和谐共处,从不侵犯其领地,更不幻想利用其皮肉。再大的疫源,只要你不接近,根本不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几千年的那些牧民,都是依靠对物种的这种尊重,而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青海历史上发生的鼠疫发作,直接原因都是农民的贪婪捕杀而与其过程又不知防护、与疫源“过度亲密”,血溅到脸上,獭毛沾在肚皮上,很轻易就给提供了极其宽广的转移和变异的渠道,导致对人形成了传染性的巨大灾难。因此,最理想的切断疫源的做法,是停止对旱獭的“利用”,让其在高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让它们的天敌与它们和平共处,让它们与草原和平共处。

过去的许多城市会发生鼠疫,以至于所有的城市都要“灭鼠”。现在城市鼠疫发生概率极低,有一个原因是城市的高楼化和污水、污物的集中管理化,很自然地消除了鼠疫的“栖息地”,而不是因为现在的城市里没有老鼠,更不是因为城市的“灭鼠运动”起到了多么大的功效。老鼠仍旧在这城市里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只是它们与人类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而已。因此,这个事实同样提醒我们,人类不能通过杀灭一个物种来保障自身的安全,恰恰相反,要让这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保持其足够的稳定,人类才可能获得必须的安全。

中国人是一个奇怪的物种,依托自然界生存却对自然界充满敌意;受自然界保护却对自然界满怀狐疑。中国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维持自然治安”,最仇视的状态就是“生物多样性”。中国人又是一个高度勇敢和勤劳的群体,愿意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全而挥洒血汗。

中国人每当看到一个地方杂木遍野,杂草遍地,不相识的鸟类、昆虫满天飞,难以控制的野兽蛇蝎满地跑,想出的第一招就是砍树烧荒,把自然之地变为人类的农田,种上麦子、土豆等最容易管理也最听话的农作物;想出的第二招就是以发展经济的名义,对遭遇之物进行全方位的捕杀,所有的肉都拿来吃进肚里,所有的皮子都拿来躺一躺,所有的羽毛都拿来塞进被套里,所有的声音都把其锁进笼子中,所有的树都转化为杨树,所有的草地都种上美国麦冬,所有的动物都变成猪牛马羊驴,所有河流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供休闲时去钓鱼养性。于是,一片自然之地,在中国人身边,迅速就格式化、纯化、军事化为能够获得“自然治安特等奖”的理想天国。中国人认为,生活在这样“清澈透明”的地方,可以无忧无虑,可以无任何的“生态危险”,可以躲避任何的天灾,可以逃脱任何的人祸。

在中国东部省区的森林都变成纯林和空林的今天,在中国所有的水面都变成空水的今天,在中国所有的空气里肮脏不堪的今天,在中国所有的草原都在退化为农田或者沙地的今天,在中国所有的湖泊都在被填平为“工业开发区”的今天,在中国所有的海岸滩涂都在变成养殖场的今天,在中国所有的草原都被网围栏割裂的今天,在中国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已经崩溃的今天,我们居然仍旧不肯放下杀戮的习惯,不肯停止邪恶的吃相,不肯停止背道而驰的“自然治安”;一遇风吹草动就拿动物来作“替罪羊”,拿动物的政令当“免罪符”,在动物的过程中为自己谋,未免也太让人对这个群体的生存质量担忧,未免太让人为不小心生活在这个群体旁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倍感不幸。沉迷于自私而自大的国人,趁天灾人祸频发之际,多多反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