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今日天气_珠峰天气预报15天查询日喀则
1.珠穆朗玛峰离太阳更近,为什么顶部的温度却如此之低呢?
2.观赏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
珠穆朗玛峰顶部的温度最低大概是零下53摄氏度。珠穆朗玛峰是有名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并且它也是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它的位置是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大概是8844.43米,它的高度实在是太高了,导致有许许多多的游客都争着去挑战爬珠峰。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原因,最后把他们自己的生命都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白雪中。
我们都知道海拔每升高100米,那么气温就会下降0.6摄氏度。因为珠穆朗玛峰上的顶峰根本就没有气象站,加上离顶峰的最近一个气象站是在5000多米海拔那里。所以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气温到现在也只是有一个大体的计算而已。
我们按照每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的方法来计算,那么珠穆朗玛峰顶峰估计就要下降53摄氏度,所以顶峰最低大概是零下53摄氏度吧。而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原因呢,就算是在气温超级高的夏天,顶峰的温度早到了零下了,特别的冷。
根据曾经去珠峰探测的人们回来给的答案,我们发现珠峰顶峰在晚上的时候,它的最高温度是17摄氏度左右,是在在七月至八月的这个时间段。白天的话,就会比晚上的温度高那么一点。在一月份的时候,就是珠峰顶峰温度最低的时候了,冷死人。
我们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测讨论发现,每一年都会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向喜马拉雅山脉走,所以他们认为珠峰顶峰最低温度可能低至零下60摄氏度。总的来说,无论怎样,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最低温度是在零下50摄氏度以上的。
珠穆朗玛峰离太阳更近,为什么顶部的温度却如此之低呢?
2003年5月21日,一个在中国登山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中国人再次登上了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而这次正好距离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整整50年。
当天,有10名中国队员登上了珠峰,除了3名来自中韩联合登山队以外,其余7名来自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
尽管当天珠峰天气不好,飘着飞雪,云雾笼罩,但中国队员还是成功地让五星红旗飞场在世界之巅。
回首1953年,当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第一次把人类的脚印印在世界之巅时,他们绝对想不到,50年后,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会不约而同地以再攀珠峰的方式纪念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连同中国在内,这次攀登珠峰的国家有28个,从不列颠到亚马逊,从阿尔卑斯到比利牛斯,英国、美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瑞士、西班牙、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都派出了登山队。更令希拉里和丹增想不到的也许是中国人的热情,当中国登山队5月11日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时,中国中央电视台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播珠峰登顶活动。当中国人把光缆从8848米的山巅架设到大本营,并把电视信号传回北京时,人类第一次有了坐在家里看世界“第三极”的渴望。
5月11日晴 中国登山队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沿着传统攀登线路,正式向世界之巅进发。毫无疑问,他们将面临重重挑战,尽管6天前他们曾在高山营地进行反复适应性行军,但始终未能完成从7790米的五号营地向8300米的六号营地的推进。
这就是说,由业余队员组成的珠峰登山队没有获得8000米以上适应性行军经验。
但时间不等人,别国队员有的已经提前出发了。而且天气很好,晴空万里,阳光和煦,如果不是还有些许高空风的话,和江南没多少区别。
这多少有些让人想不通,毕竟前几天连绵的坏天气让人认为这几乎没有可能:从5月初开始,风暴天气肆虐了一周多的时间。
入夜,大风把帐篷吹得嘭嘭作响,在里面入睡犹如处在惊涛骇浪之中,悬挂在帐篷外的广告横幅,在狂风的拍打下,发出的居然是一种类似于鞭炮的洪亮脆响。
这里,昼夜温差有20多摄氏度,晚上室外的温度一般都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尽管大本营东边有四个环保厕所,可是到了晚上,几乎没人能够有勇气冲出帐篷到厕所里去。
持续强烈的高空风甚至把中国队此前建在5500米的一号营地完全摧毁,这逼迫中国队不得不在6000米建立起二号营地。这意味着中国登山队的8名队员将不可能按1个月前的进行中途休息,他们不得不从5150米直接上升到6000米。
体力是一个考验,在五六千米的高海拔,氧气含量只有平地的一半,高原反应会让人走上几步便气喘吁吁,晚上睡觉也没有往日香,每个人都能感到轻微的头疼,帐篷里,原本应该12点熄的灯通常会长明到天亮。
天气也是一个考验,在珠峰地区,天气瞬息万变:一刻钟前,可能阳光高照;一刻钟后,风力可达10级。这甚至让各国登山队掌握的天气预报出现冲突,同一天的天气,瑞士气象台预报是大风,而中国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好天。
10时35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神圣的宣誓之后,队员们怀揣着一面崭新的国旗,沿着中绒布冰川石碛堆的小路向珠峰进发。与他们同行的还有3名高山摄像师和4名央视记者。
由于途中要经过冰川、冰矶石、河流、冰裂逢、冰塔林等险恶的地形地貌,7个多小时后,队员们才陆续抵达6000米的二号营地。
此时,从前进营地传下消息说,该营地的帐篷全部被几天前的大风暴撕烂,所幸的是帐篷内的高山物资丝毫无损。
同时,4名实力超凡的夏尔巴人今天在前进营地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之间顺利跑了一个往返,成功铺设了两个营地之间的电视光缆。
5月12日风和日丽
清晨8点30分,昨天已抵达6000米二号营地的队员开始向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午间时分,队员们陆续到达,然后在这里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包括鸡汤、馄饨、鱼等。
从行军状态来看,全体队员状况良好,按照原定,他们将在前进营地休整两天,然后继续上行,目前队内初步确定首批队员的冲顶时间为5月18日,而其他国家则表示要在这个时间之后冲顶,因此,中国队将成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
显然,这个决定需要一定勇气,因为来自气象方面的消息显示:18日后,产生于印度洋上空的热带风暴将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登陆,这会对珠峰地区的天气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中国队之所以不改变冲顶时间是因为中国队要比其他国家队庞大,一旦随便改变冲顶,将对后勤工作带来难以预计的影响。
然而,中国队作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必须提前修好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到顶峰的突击道路。而最初关于突击营地以上路线的修路,拟定的是由罗塞尔队、埃里克队和瑞士队联合中国队共同来实施的。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队成了首支冲顶的队伍,其他队伍会不会因此坐而待机?明天,各国登山队将在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召开“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届时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将与其他登山队的负责人专门商讨此事。
5月13日下午出现大风降雪天气 晚7时左右,珠峰被浓密的云雾笼罩,但在前进营地举行的“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的会议气氛却十分热烈。
因为此时,各国登山队又获得了可喜的天气预报:5月17日和18日是一次绝好的登顶时间,因此顺利达成共识,各国登山队联合力量,共同出资3000美元请夏尔巴人打通从海拔8300米至顶峰的登顶路线。
此前,中国登山队的具体分组情况已经确定:A组为刘福勇、陈骏池,3名夏尔巴高山向导及高山摄像人员,共12人,明天在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的率领下出发,登顶时间为17~18日。B组队员是王石、梁群、李伟文、刘健、张梁和6名夏尔巴人,在队长罗申的带领下,将于5月19日离开6500米的前进营地,5月22日登顶。
就在中国队决定具体分组的时候,他们收到了当天发生的两个“第一”的消息:
凌晨,印度队11名队员从南坡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今年第一支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队。
晚7时,意大利队一行3人撤离珠峰大本营,成为今年攀登珠峰的团队中第一支撤营的队伍。
5月14日大风 中国队A组队员离开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进发。中韩联合登山队3名韩国队员和3名中国队员也离开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如果天气允许,他们将在15日继续向上攀登,进驻海拔7790米的四号营地。
在中国这两支队伍向上进发时,其余大部分团队都在前进营地待机。
5月15日大风 中国队前方指挥部临时作出决定:队员下撤至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等待天气好转,再行上攻。
于是,中国登山队的A组队员紧急从7028米的北坳营地撤回了前进营地,同时,中韩联合登山队也返回了。
据了解,昨日夜间,北坳营地刮起了10级以上的阵风,队员梁群的帐篷甚至被大风撕了,以至于她不得不提着睡袋合并到了别的帐篷中。一些队员还数次起来,在风中加固帐篷。
天亮后,风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到12点左右,大风甚至袭入大本营,风力在七级以上。此时,中央气象台传来的预报显示,珠峰地区海拔7000米以上的大风天气至少要持续到5月19日。
5月16日天气仍未好转,只是风要小一些 攀登珠峰的大部分团队继续在前进营地待机。但中韩联合登山队的3名韩国队员已离开前进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此外还有日本队的几名夏尔巴高山协作队员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运输物资。
与此同时,中国登山队召开全体队员会议,重新调整分组阵容:原来在B组的梁群和李伟文夫妇被调回了刘福勇、陈骏池所在的A组,这样A组就由原来的2名队员变成了4名。具体情况是:攀登队长尼玛次仁,队员为刘福勇、陈骏池、梁群、李伟文、夏尔巴人3名、高山摄像3人、西藏登山学校学员2人。
当天的会议决定,A组将于5月19日重新向上进发,赶在5月22日左右向顶峰发起冲击。
5月17日 中国登协常务副李致新赶到前进营地,召开了全体会议。
经过商议,冲顶队员的分组形式又一次进行了调整,原先在A组的刘福勇被调整到B组。这样,冲顶第一突击队的队员又回到了三人组合,即陈骏池及李伟文、梁群夫妇,队长为尼玛次仁;第二突击队则由其余4人组成,队长为罗申。
同时,新的登顶确定,5月21日和22日分别为两组突击队的冲顶日。
会上,队长王勇峰还宣读了关于执行新的登顶的五条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队长和指挥员有权根据行进中的新情况随时命令队员下撤:三、第一突击队负责建营修路、第二突击队负责第一队的接应工作;四、第一队在冲顶过程中的下撤时间由队长尼玛次仁决定,第二队实施冲顶时无论已经走到了哪里都必须赶在中午1点之前回撤;五、行进路途中必须以“安全第一”为原则,如果在路途中有同行的外国登山队需要支援,执行以支援为主,登顶从后的原则。
5月18日 中午2点,冲顶第一突击队从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攀登,并在4个多小时后进驻营地。
北坳是珠峰和其北部章子峰之间的一道马鞍形的坳谷,路线虽不长,但攀登难度较大。这里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成为珠穆朗玛山中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
这里的最大坡度有70°,个别地段甚至垂直,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穆朗玛峰的腰部,成为沿东绒布冰川地带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必经之地,被誉为珠穆朗玛的大门。
对于这里的险要,曾经登顶珠峰的一名登山家这样描述:“由于受到海拔高、空气稀薄的严重影响,过去的三天,我们没怎么好好睡过;吃的只是少量的薄脆饼干。这造成身体严重脱水,皮肤青紫,氧气倒流到大脑、心脏和别的重要器官。攀登到7000米以上,即使带着瓶装氧气,仍然经受着繁重不堪的呼吸酷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警告你后退。”
5月19日 天气不错,队员们在接受媒体访时都没有戴手套,这和前几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午10点30分,中国登山队A组队员整理好行装,出发前往海拔7790米营地。队员们在绳索的保护下缓缓向上攀登,半个小时后,到达海拔7300米的高度。
在暖和而无风的天气中,队员向上行进的情绪十分高涨,陈骏池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个别队员甚至还脱掉了鸭绒衣向上行进。
跟在陈骏池后面的是女队员梁群,接着是李伟文,身穿**登山服的尼玛次仁队长和西藏登山队的几名协作队员在后面保护。
下午4点,A组队员到达了7790米营地。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央气象台发来的最新天气预报显示,5月21日在珠峰海拔8000米附近的地区,气温为-26℃~-30℃,风速为26米/秒~28米/秒,是一个绝佳的低风、和暖的登顶日。 5月20日 7790米的营地天气寒冷,风也比较大,为了队员的安全,原定今天上午10点30分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行进的出发时间被推迟。
由于海拔7790米是三名登山队员此前到达的最高高度,所以陈骏池、梁群和李伟文三人都是向自己的一个更高的高度挑战,队员们在大风中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11点,戴着防护镜和氧气面罩的队员出发了。下午5点25分左右,A组成员中三名高山摄像和三名高山协作以及队员陈骏池,率先到达了8300米的突击营地。大约半小时后A组成员全部到达。
在这里他们获得了一个信息,日本队两名队员和三名夏尔巴人当天已经登顶成功。
按照传统的登山方法,突击营地不应该设在8300米,而应该在8600米左右,因为从8600米到8848米的路程对登山者而言,难度较小一些,平均用时仅在4个小时左右,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登山装备的完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把突击营地设在了8300米。
但这样的设营方式,对于本次这样一支业余级别,而且完全没有海拔8000米以上行走经验的队伍,带来的最大难题是:从海拔8300米向顶峰运动,至少需要10多个小时,而且在近期大风天气的作用下,这一段山脊附近的积雪均被吹光,大多形成了冰岩结合的路面,带着冰爪行走更增加了难度。
这一段漫长的路程,对登顶队员体能和意志都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5月21日 冲顶开始。凌晨0点30分,5150米大本营、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北坳营地三方同时用对讲机呼叫8300米的A组队员启程,3点03分队伍准备完毕立即出发。
6点50分队员到达第一台阶。两小时后尼玛次仁队长与本次行动总指挥王勇峰联络,他表示第二台阶有大风,能见度非常低,队员在艰难前进。队员们正在向第二台阶处的金属梯进发,这个被称为“中国”的金属梯是中国登山队员在15年时搭建的,同时也是各国探险家从北坳登顶的必经之路。虽然只有11级台阶,但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攀登,队员们每抬一脚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位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和阿旺普布,之后是陈骏池、梁群以及尼玛次仁队长等人,队员们顺利通过“中国梯”,向顶峰迈出坚实一步。
中午12点40分,中国登山队A组部分队员通过珠峰第二台阶,行动总指挥王勇峰预测A组将于50分钟后登顶。但此后由于气候原因影响了登顶的顺利进行,队员李伟文也因为身体异常,下撤到7028米的高度。
胜利从13点40分开始,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阿旺普布率先登上珠峰峰顶,尼玛次仁继两名协作人员后第三个成功登顶,此后不久旺堆、小普布和普布顿珠相继登顶成功,当30余分钟后陈骏池和梁群最终登顶成功,中国登山队A组7名队员成功完成了对世界之巅的“零距离接触”,队员们手中的五星红旗在珠峰迎风招展。
整理:zhl201702
观赏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
珠穆朗玛峰离太阳更近顶部的温度却如此之低是因为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是在对流层,对流层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越往上温度就越低,所以珠穆朗玛峰只要向上海拔高一公里温度就会降低6.5摄氏度左右。此外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还高了,导致上面的空气非常的稀薄,空气越稀薄保温效果就会越差,再加上峰顶的风速非常大,珠穆朗玛峰所吸收到的热量很容易被吹散导致了珠穆朗玛峰很冷。
有科学家观测过在同一纬度下,在8848千米的珠穆朗玛峰上和海平面的温度相差有53摄氏度而且在珠穆朗玛峰美往上100米,温度还会继续降低,大概降低有0.6摄氏度左右。这到底是是什么引起的呢?海拔越高不是离太阳更加的近的,温度应该是越高的,但是珠穆朗峰怎么温度这么低呢?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珠穆朗玛峰处在对流层上,且有13公里的高度是在对流层上的,所以这一段高度是最冷的。
我们在初中地理有学过地球的大气层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距离地面最近的就是对流层,对流层也是大气中五个层次之中空气最稠密的部分,在这一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由很强的对流作用,所以才被命名为对流层。在对流层中,所有我们平时遇到的恶劣天气都是在这一层中发生的,此外,对流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对流层中越往上温度越低,这也造成了珠穆朗玛峰的气温越往上就越冷。
我们还从地理学课上知道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表,地表的热量是靠吸收太阳的热量来的,然而珠穆朗玛峰海拔太高,而海拔高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风大。地表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量几乎都是给风给吹散了,导致了珠穆朗玛峰没办法储存热量,这也造成了珠穆朗玛峰气温很低。
之前网上有一个关于珠峰关闭的新闻。其实这个消息是的。珠穆朗玛峰正常情况下可以游览景点,但那一定是游览珠穆朗玛峰的最佳时机。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的气候。
最佳游玩时间
一般来说,珠穆朗玛峰每年6月到9月初是雨季。这个时候去珠峰遭遇暴雪的概率很大,最佳观赏季节在4-5月和9-10月之间。这个时候也是最适合寄宿的季节。但不管怎样,最好不要在冬天或者七八月份去珠峰。这个时候一般不是天气不好就是走错路了。
如果你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登山者,去珠峰无非是去拜访远处雄伟的第三女神,然后在大本营再住一夜感受海拔5200米的温度,但现在大本营已经被拆了。如果体力好的话,还可以走一段距离,在警察局里观赏壮丽的绒布冰川。
关于气温
,珠穆朗玛峰的气温一年四季都比较低,所以去珠穆朗玛峰游玩一定要做好防寒工作,比如毛衣、外套、羽绒服等。珠穆朗玛峰的风特别大,夹克的防风效果最好,别忘了。如果要在珠峰大本营过夜,可以带上睡袋,比较暖和。但是珠峰大本营的帐篷已经撤离,绒布寺也不招待游客,想留在大本营的朋友们的美好愿望可能要落空了。
珠峰大本营天气变幻莫测,早晚气温也很高。无论你什么时候去,记得带暖和的衣服,至少一件薄羽绒服。除了外套和保暖裤,毛衣和秋裤肯定是少不了的。鞋子要防滑防水的登山鞋,准备一副手套。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准备暖宝宝,超级有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